心智力科學教養系列|情緒躁動不是病,用節奏幫助孩子穩定

近年來臨床醫學報導,許多因胸悶、肚子痛至各大醫院小兒科求診的孩童,檢查結果身體健康並無异狀,深入瞭解後發現其實是一種潜在心理因素反應在生理上的外顯症狀。醫生發現這類心理因素多歸咎於害怕、緊張、惶恐、焦慮、生氣等情緒躁動狀態;一般來說,女孩多以焦慮的形式表現,而男孩則會以行爲規範障礙來表達,在醫學上稱爲焦慮身體化症狀。一般家長常將注意力擺放在這些身體上的症狀而感到害怕,誤以爲孩子生病了,而加强孩子生病的角色,反而忽略去瞭解身體症狀背後的潜在情緒原因。
首要提醒:
情緒躁動不是病,瞭解孩子的困擾在哪裡
• 情緒躁動好發時期:季節交替
• 常見的躁動反應:
1.事情不符合期待時,便會失控、大哭大鬧、抓狂、尖叫、發脾氣,時而伴生攻擊行爲
2.莫名推打同學、老師或自己的媽媽,試圖激怒對方並探測對方的底限
3.有時候會過度壓抑情緒,只表現單一情緒,或習慣性的抽離、逃避來反應自己的情緒,突然情緒崩潰。

躁動是身心不協調的狀態
當孩童出現情緒躁動狀態時,不管是心裡想的、說出口的、行爲動作都處於一種不同步、頻率不對頻、振動不規律的節奏狀態。
此類孩童內心敏感而脆弱,缺乏自信,他們有可能生長在不穩定的原生家庭,承受父母權威式的教導或情緒暴力,孩子對親子關係的感覺是疏離、冷酷、被控制感强烈。衝突不斷的家庭氛圍讓此類孩子誤以爲自己是始作俑者或受害者,容易出現自責、悲傷、不快樂、自卑、害羞、哭鬧、畏縮的情緒困擾。亦常因誤解他人訊息含意而突然暴怒,行爲與思考處於不穩定、抽離狀態,經常有情緒失控的現象。
孩子的心理處於不平衡狀態,容易對他人的規勸、提醒或是建議解讀爲侮辱或是羞辱,因此孩子會在瞬間感覺强烈的自卑與傷害,進而激進的進行防衛與反攻現象:言語、肢體甚至是毀滅式的破壞性攻擊。
孩子可能心中會吶喊:「你就是認爲我不好,我很糟,那你們又有甚麽了不起?那我就破壞一切讓你們知道我是對的,你們是錯的!!」。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清楚瞭解自己的情緒躁動狀態,潜在的情緒困擾會反應在身體外顯症狀,如:行爲上出現過度或拒絕現象。
心智力科學教養法
用「節奏訓練」穩定身心理狀態
1.節奏踏步

練習方式:爸媽擔任帶領者,發號口令「1是左脚、2是右脚」,孩子聽口令踏步,待熟練、穩定後,請孩子眼睛看著父母,一邊持續穩定的節奏踏步、同時一邊配合步伐的節奏說話(說話不中斷、不預備草稿,任何題材皆可),練習幾次後,若感覺孩子話題重複性出現,可在旁提醒更改話題。如同軍隊訓練踏步,孩子們也要邊喊「1是左脚、2是右脚,1、2、1、2」,透過節奏,讓孩子調整自己混亂的行爲表現。
2 高度變化節奏

練習方式:如同上一個節奏踏步的練習,爸爸媽媽也可以提供孩子一個板凳,讓孩子在板凳上進行一上一下的踏步,口令一樣是「1、2、1、2」,透過高度的改變,改變孩子的視野、改變孩子的習慣,同時也能透過這種上下踏步的練習,幫助孩子進行排除身體的不適應。
“ 情緒躁動經常外顯於行爲上的不平衡(如言語、動作的不協調),故若能鼓勵孩子多練習歌唱、相聲、數來寶或是舞蹈等類似以上範例之節奏訓練,如能邊唱邊說、邊說邊做、邊做邊演等,都是非常好用而且能立即見效的心智平衡節奏訓練,能有效流導以及排解情緒之外,還能促進身心平衡健康。”
强力推薦|心智力暑期全國教師研習
未來學校、未來教養
【心智力教學校園應用、設計與引導策略】

>>點此瞭解「心智力教學校園應用、設計與引導策略」教師研習

Scroll to top
Call Now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