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治療 助患者走出傷痛 在媒體過度渲染下,「催眠」常被披上神秘外衣,成為魔術般的娛樂表演。其實在精神醫學,催眠有其用途,對於改善緊張焦慮、傷痛經歷等身心疾病或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有很大的幫助。 曾赴美研習催眠療法的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孫讚福說,催眠是一種技法,當個案信任催眠師,願意接受催眠師的引導,進入一種專注的狀態;這種狀態英文稱為trance,中文有人翻譯為「入神」(台語發音,更貼近trance的精神)。在入神狀態下,會少了許多雜念,身體容易經歷放鬆的感覺;這對於經常處於焦慮、壓力、緊繃狀態的現代人,是個美好的經驗。催眠師可強化放鬆與平靜,並訓練個案,讓個案在需要放鬆時,自我催眠。 孫讚福表示,催眠師可藉由一句話,如「深深的放鬆」,或身體的接觸,讓個案很快進入入神狀態。這種情形有如到廟裡上香,一聞到香的味道,會讓人覺得有神明保佑,可以依靠、放心。催眠中的定錨(anchor)技法,就是要建立這種放鬆入神狀態的超連結。 孫讚福指出,催眠對許多人有放鬆、平靜的功效,催眠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種,它大量使用催眠技法,引導個案把心理調到最專注狀況,然後做改變。比如中年喪子的父親,過了一年,仍耽溺在喪子的哀慟中,或可將個案導入催眠狀態,然後告訴他數例喪子之痛的父母親如何走出傷痛,再度活出生命的光彩,接著以「遺忘技法」,讓他忘了這些故事。這種正面結束悲痛情緒的經驗,個案的意識與無意識心靈會記得,再透過治療師引導,「入神→回憶→悲傷→平靜」,這條路多走幾次,就可成為習慣動作。之前未好起來,是因個案走到「悲傷」時,卡住了。 也有人以打破「心靈路徑」來治療,如個案看到兒子的東西→想到兒子的影像→胸口悶→悲傷→流淚。如果把兒子的影像,在催眠中做些調整,如「兒子化身為可愛的小天使」的畫面,之後的心靈路徑就會跟著改變。 孫讚福表示,催眠治療過程中,閉眼並不是必要的,張眼亦可進行。但個案若不合作,則催眠與催眠治療就沒辦法順利進行,這時治療師需處理個案心理抗拒的問題。另外,個案在治療中進到傷痛裡,有時走不出來,這時有經驗的治療師帶領是很重要的,如此才可避免愈治療愈痛苦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