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應用】科學教育培養孩子成為小小愛因斯坦:校園如何實施科學教育?

【教學應用】科學教育培養孩子成為小小愛因斯坦:校園如何實施科學教育?

在這個科技大爆炸的時代,科學教育成了一個新趨勢,寶貝們的教育不能僅限於理論或是紙上談兵的文化課,更重要的是動手做的實驗課。
什麼樣的孩子需要科學教育?
●好奇心強   
●敏感度高   
●喜歡拆解或组合對象,如樂高   
●喜歡問為什麼 
●喜歡自創遊戲規則
●擅長邏輯思維思考
為什麼孩子需要科學教育?
● 手腦並用的全腦開發
3-6歲幼兒發展的黃金期,除了感覺統合的身體平衡訓練外,更重要的是孩子大腦開發,所謂潛能開髮指的是孩子從不會到會的一個過程,透過手做實驗強化孩子的學習步驟與方法的能力,手腦並用,讓孩子真正學會一件事情的能力,而非單純只有模仿。
● 同理心養成
除了實驗課程外,在科學教育裡還包含了動物的養育、植物的栽種,讓孩子從無到有的陪伴與照顧過程中,啟發寶貝對物品本身的同理與憐憫,進而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 實踐家的精神培養
透過不斷的實際操作練習,培養孩子的耐挫力與克服他們的畏難性格,讓孩子從手做過程中養成孩子實事求是的實踐家性格。
● 邏輯思維能力訓練
思維邏輯能力的培養從小開始,體現在外在行為表現上則是表達能力順暢,因此科學教育裡的除了動手做之外,更重要是讓孩子在做的過程中整理清晰的思考路徑,培養順暢的表達力。

校園或在家如何實施科學教育

2~3歲的科學教育
幼兒在18個月後對於物品的所有權概念即可以很強烈,對於探索的慾望也很高,早教機構裡的科學教育要以探索、發現」為目標.
【教案實例】
所需教材:1.泥土、細沙(可二選一)2.小水桶
進行方式:
1.準備一盤泥土或是細沙(量要足夠蓋住孩子的手或腳)
2.讓孩子可以任意在泥土裡進行踩踏
3.在泥土裡藏各式物品,讓孩子進行挖掘
4.創造驚訝和神秘感,刺激孩子的前額葉
5.延伸教學:可將材料換成水,運用水進行各式各樣的實驗

4~6歲的科學教育
3-6歲的幼兒對於環境探索充滿慾望,對身邊許多景色、人物的變化都具有過人的觀察力,善用這個特質,運用幼兒園本身的自然景觀,科學教育可以以「冒險、實驗」為目標
【教案實例】
所需教材:因應校園環境不同,讓孩子自行探索
進行方式
1.帶領孩子在園所戶外場地進行任務,如找石頭、葉子或是樹枝
2.將找到的物品進行教學方案設計,如大小概念形狀植入或是進行標本設計
3.可運用樹枝進行釘畫創作,成為孩子的作品之一
4.所有的成品也可成為教室的環創設計之一。

7~12歲的科學教育
進入小學後,孩子的自我意識以及對知識的渴望相對也較高,因此可始在班級裡創造各班的吉祥物或是園藝種植,科學教育以「觀察、延伸」為目標
【教案實例】
所需教材:
低年級:種子(花、蔬菜、豆子)、盆栽、土壤
1.帶領孩子在教室的窗邊或學校開放空間進行栽種,如:綠豆或蔬菜的種子2.將種植與觀察的課程進行教案設計,如:陽光、空氣、水、種植的環境及記錄設計。
3.學習觀察植物生長的周期性變化,推測生命週期及延長方法。
4.延伸:園藝的種植,能綠化環境,進行光合作用。
高年級:顯微鏡、蓋坡片、載坡片、樹葉、頭髮、唾液
1.帶領孩子從準備材料開始,讓孩子學會準備材料→採集→探索→實驗→觀察→研究,每個練習都在幫孩子一層層迭加經驗,豐富大腦的知識庫。
2.顯微鏡的課程進行教案設計,讓孩子從觀察細胞到唾液的分成。
3.讓孩子進入實驗室探索,孩子會開啟好奇、研究的精神,從中學會從小事物的觀察進入大全面性的了解。
校園科學教育可成為班級經營的特色,在家也可以成為親子互動的橋樑,老師們、爸爸媽媽,我們一起試試看吧!
【更多研習相關訊息】:https://goo.gl/CNcnmA

Scroll to top
Call Now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