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理與行為改善孩子的情緒表現

為何孩子會處於極端的情緒當中?為何孩子前一秒還在開心的玩耍,下一秒卻瞬間如火山爆發般地被憤怒給佔據?無論是開心、憤怒、憂傷、還是瘋狂,各式情緒的存在,並無對錯之分。
往往讓爸爸媽媽傷透腦筋的﹑是孩子極端的情緒波動。

我們可以針對👇

給予自我空間、促進身體帶氧循環、提升自信心

這三個層面來幫助孩子克服情緒上的障礙。

首先,情緒的持續存在是有目標性的;換句話說,情緒之所以能長時間停留在孩子身上,是因為孩子有可以發洩的對象在身邊。舉例來說,孩子因為無法買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而在公共場合大聲哭鬧,是因為此舉讓周遭的對象-父母和路人們投以一定程度的注意力。

事實上,我們可以適時地用平靜面對孩子的情緒;讓自己處於一個孩子的情緒波動無法觸及的地方,並讓孩子單獨與自己的情緒面對面相處。當情緒沒有了輸出的對象,孩子便會意識到自己的執著是沒有意義的;於是,情緒也便能更容易回歸到平衡的狀態。


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對於情緒的影響是存在著一致性的。
情緒障礙的孩子們,常有著不自覺地憋氣,肌肉緊繃等習慣。這些習慣容易導致身體組織中的物質累積,以及循環、代謝上的失衡。

深度的吸氣、呼氣能夠有效地提高身體血液中細胞的帶氧量,並刺激全身的循環與代謝。一旦生理的循環路徑暢通了,孩子的心理狀態也會進入一個更加有彈性,能自由收放的狀態。

孩子的負面情緒,無論是暴怒還是無動力,往往衍生於自信、自尊心的不夠穩固。
低自尊的孩子對於自己在一個環境中的存在性非常敏感。他們容易接收、累積各式的訊息,並用主觀的方式判別自己與周遭的關聯性。因此,就算事不關己,也容易先入為主地認為身邊的人、事、物樣樣針對自己。爸爸媽媽可以在生活中引領孩子得到持續的成功經驗,如幫忙洗碗,擺餐桌,摺衣服等等,並在孩子完成後給予適度的稱讚與鼓勵。一旦孩子對自己的核心有了穩定的自信,情緒便不會輕易地被周遭的人、事、物所牽引或干擾。

下次若面對孩子的不穩定情緒,不妨試試給予孩子一定的冷靜空間、帶領孩子深呼吸或做些運動、並引導孩子從生活上持續的自我充實經驗建立自信與自尊的基石。如此定能幫助孩子更有彈性地在理性與感性間取得平衡!

延伸閱讀

Scroll to top
Call Now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