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橙智台北旗艦教育中心主任 李昭賢
個案1:「昨天回婆家又被公婆說:『小孩沒教好,看到人不會主動打招呼!』…面對公婆的指責壓力好大,每次帶孩子出門前,都會耳提面命,也從來不強迫、不處罰,但孩子還是做不到…我常觀察到有些孩子真的很棒,看到人會主動問好,不然就是在媽媽的提醒下打聲招呼,我們家姐姐則是會不好意思,甚至閃躲到我身後偷偷瞧著人家,不說就是不說…」
個案2:「快叫人!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貎,人家阿姨都在等你問好?……」
個案3:「你看人家哥哥這麼大方,嘴巴甜、會問好,你為什麼這麼『避俗(台語)』?」
這3個例子是當孩子不敢跟人家打招呼時,父母親可能經常會有的反應。大部份的父母常常半引導、半強迫地要孩子與人打招呼,有些孩子會順著父母的引導,羞澀靦腆輕聲問好,有些個性較為內向、較為敏感脆弱的孩子就低頭退縮不說話,站在一旁的父母也許因為尷尬而忍不住責備孩子,其實父母對孩子語言的威脅與行為的強迫,反而讓原本個性較為害羞的孩子越退縮,越討厭「向大人打招呼」這件事。
孩子不敢與大人打招呼最大的原因是個性害羞。有研究指出,約有25%孩子屬於害羞內向的個性,這些孩子內心較敏感,在人際互動上需要多一點暖身時間。唯有將「打招呼」變成一種正向愉快的經驗,才能成為孩子自發的行為表達技能。師長、父母不妨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適性引導,方能打開孩子害羞、怕生的情結。
孩子不打招呼,不是孩子的錯!瞭解孩子害羞、怕生行為表現背後的原因才是重點:
1. 孩子與外界接觸、互動的機會少:每次出門時,父母把孩子保護得很好,不許他與陌生小孩玩;亦或是家中成員少,父母樣樣代勞,無形中減少了與他人互動的機會。
2. 缺乏安全感:許多父母在引導孩子認識其第一次接觸的陌生人時,往往會忽略孩子本身會有一些直覺的警覺性,孩子靜靜地看著陌生人,是需要時間去觀察、去感受這個 陌生人是好是壞?安不安全?但往往還來不及反應,眼前這個陌生人就靠近他、摸摸他的頭,再加上父母當場的責駡、強迫打招呼,更讓孩子頓失安全感、產生罪惡感,而造成孩子對人產生畏縮、不信任感,間接影響孩子日後與他人互動的關係。
3. 缺乏自信心:孩子本身社會化溝通技巧不夠成熟,再加上初次經驗就接觸態度不佳或講話很大聲的長輩,因而導致孩子驚嚇、缺乏自信心,選擇以退縮及逃避的行為來掩飾自己的恐懼。若孩子不願向陌生人打招呼,父母切忌當眾表示孩子就是害羞的個性,可能造成孩子以自己內向、害羞的個性為由,反視怕生、不打招呼為理所當然。
4. 孩子感受到不被尊重、不平等對待:與孩子接觸的大人是否親切微笑?是否有禮貎問候孩子?是否蹲下身來與孩子說話?是否總是權威對待?孩子的心理感受也許是:這個大人都不對我笑,一定是不喜歡我,他不看我、不尊重我,我也不要理他。此外,有些孩子表面上看來是沒有禮貎、反抗權威、衝撞體制,其實在他們的內心世界中,任何人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樣平等的,人與人之間是沒有界限、沒有階級的,所以孩子分不清楚到底誰才是領導者,為什麼要尊敬他、先向他打招呼?
5. 父母態度影響:父母本身個性較內向、害羞,也缺少與其他鄰居、朋友聯繫的機會,相對的,也會造成孩子害羞、怕生的個性。
另一方面,當孩子有害羞、怕生等行為表現時,父母當場給予難堪與指責,亦會增加孩子挫折和退縮的心理。
3招小秘方,啟動孩子敞開心胸、循序漸進引領孩子跨出與大人接觸的第一步:
第1招 – 增加孩子社交、人際溝通及參與團體課程學習的機會,以建立自信心:父母可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團體活動或團體課程的學習(例如:運動、戲劇等),一方面為孩子拓展人際關係學習及交到新朋友的機會,孩子在群體活動中累積成功的人際互動經驗,即能產生舒適感、接受與喜歡自己不同面向的個性,建立自信心;一方面讓孩子在自己有興趣的團體課程中習得新能力,孩子學會了新能力,就會為孩子帶來新自信。此外,引導孩子多接觸各式各樣的大人,讓孩子知道大人的世界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協助孩子建立良善的成功經驗亦不容忽視。
第2招 – 彼此尊重,做好心理準備、降低恐懼;循序漸進示範與引導,潛移默化中學會人際互動禮儀:父母可在孩子與陌生人見面前做好心理準備,在未完全熟悉陌生人之前,儘量不要讓這個陌生人突然接近孩子,以免孩子受到驚嚇退縮,平時父母可透過角色應對演練,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以減少恐懼的心理。從孩子熟悉的大人開始做練習,尊重孩子並給予孩子時間去觀察、去感受接觸的大人,大人要做到先善意打招呼、主動關心孩子並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父母勿強迫、指責孩子要立即打招呼,先介紹大人給孩子認識,再示範如何與人打招呼,孩子感到安心後,再詢問孩子的意願、引導孩子與大人打招呼,循序漸進的演練,協助孩子累積成功的經驗。
第3招 說明來龍去脈、前因後果,讓孩子知道人際互動的禮貎份際:有些孩子看似叛逆、不懂規矩、挑戰權威因而表現出不知道要先向長輩打招呼或禮貎應對的困惑,只要在生活中,透過孩子慾望滿足的需求機會,導入前因後果的說明及平等對待的交換關係練習,讓孩子理解來龍去脈後,進而學習人際互動的禮貎份際。如:孩子可能需要向別人借物品,必需從有禮貎地打招呼開始,體會讓別人在舒服的情境下,交換彼此應得的尊重與禮貎。
瞭解孩子行為表達背後的心理需求與心理因素,不難發現孩子多數的行為背後都是基於一種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面對孩子不敢與人打招呼的行為,父母切勿隨意幫孩子貼上「沒有禮貎」、「害羞」、「難管教」的標籤,不但不尊重孩子的身心靈發展,也強化了孩子退縮、害羞的特質。
延伸閱讀
◎ 孩子說反話背後真正的動機是?
親子教養推薦閱讀
>>不爭輸贏、不較長短回歸親子關係的本質讓孩子與您一路綠燈
>>青少年成長專刊-有效管理情緒,訂做健康生活:找對情緒調適的方法
兒童青少年學習課程推薦
>>一對一人際情緒、自信心、專注力訓練菁英家教
>>兒童專注力一對一訓練
>>2016冬令營推薦
兒童青少年免費專業諮詢專線:
台北李昭賢主任:02-27335338分機204
新竹何美雯主任:03-6577638分機74
>>更多兒童課程資訊
>>更多教養培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