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錦囊】從「我」到「我們」-小一新鮮人的人際關係

從「我」到「我們」
小一新鮮人的人際關係

從人類發展歷程來看,孩童在不同的階段均有其發展與學習的任務。在學習建立人際關係的過程中,小一正處於從「自我」到「群體」、從「我」到「我們」關係發展的過渡轉換時期,逐漸脫離自我中心,邁向對社會和人際的了解。對小一新鮮人來說,經驗新刺激、新環境、新學習的歷程,有人融入得很好、有人卻始終格格不入,在人際關係中處處遇到困難與無助,該如何培養分享、同理、團隊合作、建立良善的人際關係是這個階段很重要的社會化任務。
第一步:透過同學和師長,了解孩童人際情況
您的孩子是否團體適應力差、同儕關係弱?以下項目協助您瞭解孩子小一新生活的人際適應度:
⇒放學回家後,經常魂不守舍、悶悶不樂?
⇒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和其它小朋友分享?
⇒經常沒大沒小,不懂人際分寸?
⇒抱怨同學都不跟他玩,不想去上學?
⇒習慣獨來獨往,不喜歡談論學校的事?
⇒堅持固執要別人聽他的意見,不願聽別人的意見?
⇒經常以捣蛋的方式吸引長輩的注意?
⇒個性內縮、容易孤僻、不想和人來往?
⇒不尊敬他人、不合群、不友愛、依賴性強、有攻擊行為?
若是孩童有以上的狀況,可能是人際關係亮起了警訊:在學校交不到朋友、學習意願低落、受到同儕的排擠和拒絕、人緣差、不合群、沒有辦法順利融入團體,父母可以邀請一些同學來家裡,透過和同學的訪談與玩樂,或透過和師長的面談及親師溝通,找出孩童團體適應力差的理由並了解孩童的人際情況,方能有效改善。
第二步:父母可用的妙招,讓孩童循序漸進學會人際技巧
1. 創造,多和其它孩童遊戲,培養群體互動技巧
學校生活除了下課時間外,大部份的時間都在上課,孩童常常只是「在一起各做各的事」,並沒有達到真正的互動,根本沒有機會練習與人相處,父母可以多利用學校以外的時間,常去居家附近的遊樂場或圖書館,或邀請同學來家裡玩,增加與其它孩童互動的機會與頻率,在遊戲中學習輪流與秩序、自然拉近孩童與同學的友好關係,也能培養互動技巧,例如:透過模仿,拓展自己沒有的能力;藉由面對衝突,思考解決方法,學習群體生存。
2. 獨立,體驗團體生活並提昇社會適應能力
讓孩童參加夏令營、森林獨立營隊或相關活動,透過團體生活與主動學習的機會,習得簡單自理生活的意義,以及體驗同儕分工、合作的樂趣。有些孩子因為動作慢受到排擠,透過團隊競賽的時間限制,能改善孩童在時間上的管理問題,也能學習人際互助與合作的技巧,對於個性發展與社會適應力會很有幫助。
3. 正向,培養正面解讀訊息的能力
感知、感覺較活躍的孩童,很會察顏觀色,卻也容易誤解訊息的判斷,而造成情緒失控等困擾。父母可以透過角色扮演或實際例子和孩童分享討論的方式,教導孩童正向解讀人際訊息。例如:「同學一看到你,突然出現皺眉、握拳的情境,或是在耳邊講悄悄話,你會如何回應?」通常人際關係差的孩童對此訊息可能會有負面的解讀:「他們一定在說我的壞話、他們不喜歡我。」讓孩童習慣正面解讀人際互動訊息,學習用正向同理的態度面對群體生活,可以降低人際相處的壓力。
4. 自信,讓孩童變成更好的人、看見並能運用自己的好
有些孩童缺乏自信,因為很在意也很怕失去友伴,較會使用有形的物質(例如:遊戲王卡、貼紙等)來討好同學以換取友誼,父母除了要幫孩童釐清真正朋友的定義之外,更需從孩童本質出發,運用隨手可得的多元藝術媒材(繪畫、文字、音樂等等),讓孩童看見自己多元的面向與優勢,學習更喜歡自己、建立自信。有自信的孩童,就能正向處理訊息、正確表達。
人際關係影響孩童所有的生活,良善的人際互動需要練習與學習,孩童在社會化的學習路上,需要父母的引導與培伴,從認識自己、表達自己開始,繼而了解他人、創造與人互動的環境與機會,讓孩子有自信建立良善人際關係的循環。

親子教養推薦閱讀
>>不爭輸贏、不較長短回歸親子關係的本質讓孩子與您一路綠燈
兒童青少年學習課程推薦
>>一對一人際情緒、自信心、專注力訓練菁英家教
>>兒童專注力一對一訓練
>>2016冬令營推薦

兒童青少年免費專業諮詢專線:
台北李昭賢主任:02-27335338分機204
新竹何美雯主任:03-6577638分機74
>>更多兒童課程資訊
>>更多教養培育文章

Scroll to top
Call Now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