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不如慢一點 張曼娟
「欲速則不達」眾人皆知。 只是一旦為人父母,便很難掙脫「造就孩子是父母的責任」的緊箍咒。 無需過度憂慮,調整帶領孩子的步伐,便是為人父母的智慧。
小學堂接到一通家長的電話,劈頭就問:「你們不是很會教作文嗎?為什麼我的孩子還是三級分?」這是孩子來到小學堂的第五堂課,家長迫不及待打來了質疑的電話。
那孩子已經八年級了,視寫作為酷刑,三言兩語敷衍了事。批閱作文的老師寫下的評語常常比他的作文還長,苦口婆心對他傾訴著該怎麼寫才會進步,錯字必須確實訂正。孩子眼神空洞的坐著,老師才講完,還沒轉身,他立刻把作文塞進書包裡,連看都懶得看一眼。老師要求檢查錯別字訂正,他不是忘記帶來,就是找不著了。
我不知道孩子過去的學習史,但是,顯而易見的,在寫作這件事上,他受到的挫折不少,已經近乎自暴自棄的狀態了。
我知道我們首先要找回的是孩子的信心,才能重新培養他的興趣。從國小一年級到國中二年級,八年的歲月中,孩子的寫作領域像一片荒廢的田畝,只有短短的五堂課,怎麼能期望春暖花開,面向大海?
這並不是單一事件,我們有時得要面對家長的焦慮與疑問:「老師!請你告訴我,到底要上幾次課?我才能看見小朋友的進步?」
我明白,這一切都是因為「求好心切」。
如果我是一個廚師,我可以預測一盅佛跳牆的烹飪時間;如果我是一個裁縫,我可以回答一件西裝需要多久才能縫製完成。但我是一個老師,我對每個學生的進步都抱持著熱烈的期望,我對每個孩子的成長都能觀察入微,而我卻無法提供時間表。因為,人的變化是如此莫測高深。
我只知道,父母親的焦慮少一點,孩子的壓力輕一點,才能舒展自己的心靈,微笑多一點,擁抱久一點。
論語劄記.陸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篇第十三。
譯:孔子的學生子夏要到莒父這個地方擔任縣長,便請教為政之道。孔子說:「不要求快速有效,不要著眼於短暫的利益。想要立即收到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著眼於短暫的利益,反而無法成就大事。」
「欲速則不達」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只是,一旦為人父母,耳中充滿「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口號,便戴上了「父母的責任」的緊箍咒,很難掙脫了。
我喜歡孟子的寓言故事,特別是「揠苗助長」這一篇。宋國人種了稻,好不容易見田裡發了苗,卻那樣矮小,不免心急。於是,將每株秧苗都往上拔一點,費了一整天的氣力,筋疲力竭,對人說:「今天真是累死我啦!我幫助田裡的秧苗長大呢。」他的兒子聽見,連忙跑到田裡去,一看,所有的秧苗都枯死了。人們講述這個故事,多半是勸誡父母親不要「揠苗助長」,愛之適足以害之。
我注意到的卻是這個辛苦的宋國人,他做這件事有多麼疲憊,心力交瘁,結果卻適得其反,真是何苦來哉!
論語劄記.柒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先進篇第十一。
譯:子貢問道:「子張與子夏兩個人,誰比較賢能呢?」孔子回答:「子張過於積極進取,子夏則顯得欠缺不足。」子貢說:「這樣說來,子張比較好?」孔子說:「過度和不足,其實都是一樣的。」
當我們是昨日孩子時,社會發展與各方面的資源都不充足,常常處於匱乏之中。我曾經想望一台電視,足足等了兩年;想望一部電話,整整盼了三年。有個做生意的女性朋友對我說,她從小就羨慕老師的女兒可以彈鋼琴,而她家裡只靠著父親當校工維持一家七口的開銷;她立志出人頭地,要多賺點錢,讓家人過好日子。她在職場打拚了半輩子,將要退休時,才送給自己一架鋼琴當做生日禮物。那天,我在她家聽她彈奏卡農,忍不住眼眶潤溼。這個願望,她等了五十年。
心滿意足的坐在鋼琴前的她,卻讓我想到許多噘起嘴、不甘願的敲打琴鍵的孩子。五十歲的女人,練琴如蒙恩典;十歲的孩子,練琴如受苦刑。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有時不免要想,在想望與不滿足中長大的我們這一代,會不會在潛意識中,以一種補償心態不斷付出給我們的孩子?
我聽過一個母親說,九歲的女兒已經擁有十幾雙鞋,卻因為挑不出一雙搭配衣裳的鞋而大發脾氣,拒絕出門;她的苦惱是選擇太多。四十年前許多孩子根本沒鞋可穿,或只有一雙鞋,不能天天穿,他們的選擇只有「穿鞋日」與「赤腳日」;可以穿鞋的那一天,感覺那樣幸福。
昨日孩子的困境是「匱乏」,今日孩子的困境則是「過剩」。在匱乏中成長的孩子激發出追求的動力,那麼,在過剩中成長的孩子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不僅是物質的過剩,還有期望的過高。精英父母無法接受平凡的孩子,「培養」與「造就」資優生,已經成為父母親責無旁貸的神聖使命了。親戚、朋友、同事、鄰居之間,只要出現一個資優生,就會有許多父母感到焦慮:「我的孩子到底有什麼天賦和才能?」除了學校的正規教育,還要把孩子送去各種才藝班,培養他們的才華。倘若依然沒見到出色的成果,只好下猛藥,激發孩子的潛能。
當我們在媒體上,看見所謂潛能開發的課程,竟然讓孩子表演吞火、踩碎玻璃,這些震撼的場面,令人不忍卒睹。各種指責紛沓而至,矛頭多指向家長。看見那些後悔垂淚的父母親,我有著深深的知解與同情,他們只是想在更短的時間裡,更快速的造就孩子;他們只是想克盡父母的責任,誰會忍心傷害自己的孩子?
成長於匱乏中的這一代父母,在對孩子付出與期望之前,該想想孔子這句話:「過猶不及。」
論語劄記.捌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罕篇第九.憲問篇第十四
譯:有仁德之心的人,便不會憂慮;有智慧的人,便不會困惑;有勇氣的人,便不會恐懼。
有個朋友結婚多年沒有孩子,花了好長的時間,訪遍中西名醫,好不容易懷了孕,生下一個兒子。因為工作的關係,兒子三歲時,要送到幼稚園去上學,朋友問我:「如果是你,會把孩子送去雙語學校,加強數學班?還是送去森林學校,玩泥巴和種花?」
三歲的孩子?當然要送去玩泥巴、種花,最好還能加上跳房子和123木頭人。想想我們三歲的時候在做些什麼?扮家家酒、堆積木、打枕頭仗、騎三輪車,玩不完的遊戲,許多時候其實是在培養與他人的關係,或是感受自己所處的環境。
提倡慢活的作家Carl Honoré在《慢的教育》這本書中指出:「學齡以前,孩子的正業就是遊戲。」做為父母親的我們,心中也許有這樣的認知,只是看見別人家三歲的孩子已經能認識一百個英文單字,自己家的卻趴在地上跟烏龜講話,難免產生困惑──我的孩子將來會不會沒有競爭力?
學齡前的孩子,凝視一朵花的開放,仰望一朵雲的舒卷,是他們享受緩慢幼年的權利,怎麼忍心剝奪?至於雙語、三語、理化資優……是未來漫長的學習與成長必經的道路,何必這麼著急?
我的朋友後來獨排眾議,把兒子送進森林學校,除了種花、玩泥巴,還用歌唱的方式學習古代經典。不用考試,沒有作業,兒子每天迫不及待去上學。朋友站在門外,看著一群小朋友列隊走進蝴蝶與鳥雀飛翔的校園,偶爾會有不守秩序的大白鵝或小狗插隊,引起孩子歡快的笑聲。她很清楚,這就是應該要給孩子的童年,深深吸一口氣,她知道自己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一切質疑與批評。
毋須過度憂慮,調整帶領孩子的步伐,便是父母親的智慧。知道自己被期待,知道自己值得等待,我們的孩子,才能好好長大,成為從容自在的人。
親子教養推薦閱讀
>>不爭輸贏、不較長短回歸親子關係的本質讓孩子與您一路綠燈
>>【親子教養錦囊】注意力管理-提昇孩子學習效率的關鍵能力(上)
>>【親子教養錦囊】注意力管理-提昇孩子學習效率的關鍵能力(中)
>>【親子教養錦囊】注意力管理-提昇孩子學習效率的關鍵能力(下)
兒童青少年學習課程推薦
>>一對一人際情緒、自信心、專注力訓練菁英家教
兒童青少年專業諮詢專線:
台北:02-27335338 林老師
新竹:03-6577638 廖老師
>>更多兒童課程資訊
>>更多教養培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