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與「用藥」的迷思 注意不集中 亞斯伯格 情緒障礙 高功能焦慮

🐛孩子上課喜歡動來動去
孩子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
孩子經常上課發出聲音,干擾課堂秩序…… 
孩子經常與他人起衝突,無法遵守學校紀律,不斷被老師投訴警告…….

🚨老師三天兩頭訴說孩子的不守秩序,希望家長可以有更好的方法讓孩子遵守課堂紀律;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因為不遵守紀律而被學校投訴,各式各樣的擔心……

🏥家長求助醫院診斷,醫生以「注意力不集中」(ADHD或ADD)、「類亞斯」、「自閉傾向」、「發展遲緩」、「情緒障礙」等做為結論,提供孩子進行用藥、感覺統合或是心理輔導等方法協助改善,彷佛丟給家長一個炸彈,突然之間孩子的世界變得黑暗…

👉預約兒童學習行為檢測,認識孩子行為模式及背後動機,給予適當的行為訓練建議,讓孩子少走彎路,更快速的融入社交生活中。

預約諮詢專線:台北02-27335338 轉 211 林老師,新竹03-6577638廖老師
立即加入Line好友,有客服人員為您服務
台北中心:@sotpe
新竹中心:@sohsc

每5到6個“過動”裡
就有1個是
誤診

Dale Archer是著名醫生和心理學家,他在《過動症的優勢》(The ADHD Advantage)中指出:每5到6個被醫生確診為過動症的人中,就有1個實際上不是。

受困於“過動症”干擾的大多數是兒童,可是,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容易走神,都不容易集中注意力,而且他們的精力還比大人要旺盛得多——研究人員發現,許多孩子被診斷為過動症的原因只因為“他們是孩子”。

▲Dale Archer的《過動症的優勢》書籍封面

2017年發表在《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和心理健康》的一項大型綜合研究顯示:如今有明顯跡象表明,兒童和青少年過動症被“廣泛過度診斷”。

比如,研究人員發現,在一個普通的班級裡,“幼齡兒童”被診斷為過動症的概率比其他孩子高出30%到60%,他們被要求用藥或是進行早期療癒的比例,也是其他孩子的兩倍以上。

幼齡孩子為什麼比較“過動”?
他們的大腦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自我控制的能力當然就更差。這樣的“過動”根本無需吃藥,只要慢慢等待,孩子就能慢慢“恢復正常”。研究人員發現,在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加拿大、瑞典、冰島和英國,“相對年齡效應”都會導致過度診斷。根據推測,美國大約有110萬兒童接受了ADHD不恰當的診斷,超過80萬兒童因相對“晚熟”而接受了興奮藥物治療。

另外,研究還表明,對男孩過動的誤診要比女孩更多。在診所提供的資料中,過動診斷男女比例是5:1到9:1,而流行病學的資料應該是3:1,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從理論上講,每診斷出1個女孩有過動症,應該隨之診斷出3個男孩過動,可實際上醫院卻能最多診斷出9個男孩過動,那麼多出來的6個男孩,全都是被“冤枉”的。

聰明的孩子是誤診“重災區”

事實上,比起普通孩子,聰明的孩子更容易被誤診。
一些科學家相信——智商水準排名在前5%到10%的孩子更容易被誤診為過動症,大概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高智商兒童”會被誤診。

高智商兒童,伴隨過動、自我中心,每節課只能安靜5分鐘,因為他只需要5分鐘就能把所有東西都學會,之後他就覺得特別無聊,一無聊就開始搞事情……,可是,年紀越大,課堂上的表現會趨於穩定,他仍舊會覺得無聊,但他開始懂得怎麼在不干擾別人的情況下做自己的事情,許多這樣高智商的孩子,最後都能夠考上名校,或者是念到理想的大學。

成績不好不是病,更不用吃藥

和擁有“聰明並搗蛋的孩子”的家長不同,
有些父母給孩子吃藥的原因是——孩子的學業落後了。

比如,有些家長不喜歡孩子“上課不好好聽講整天神游”,有些家長覺得孩子“訓練效果不好白費錢”,還有的覺得孩子“考試排名總是墊底,丟了我們的臉”……
怎麼辦呢?聽說成績不好也可以治,那麼,就吃藥吧。

可是,世界上既然有第一名和第十名,就總會有倒數第一和倒數第十名。
如果成績不好、接受力稍弱就是一種病,那麼這世界上的大多數人,恐怕就都成了病人。

美國有研究者發現,當學區對孩子的學術要求比較高的時候,這個學區裡被診斷為“過動症”的孩子人數就會明顯增加。這就說明,當有些孩子達不到某種學術標準的時候,大人們會想當然地認為:他們病了。

真有“過動症”也要謹慎用藥

沒有過動症的孩子,絕不應該只為得到好成績而亂吃聰明藥。
那麼,真有過動症的孩子,就“必須”服藥才能得到治癒嗎?
在國外的許多醫生均表示:過動症很特殊,它不會因為服藥而被治癒——

打個比方,假如你得了胃炎,那麼也許吃點抗生素就被治癒了,但是過動症藥物只能暫時緩解類似“注意力不集中”、“過度活躍”這些症狀,藥物一旦被人體代謝出去,藥勁一過,你原來是什麼樣,就仍然是什麼樣。

一些研究還發現,部分服藥的人(並非全部)會產生“耐藥性”,也就是說,他們的大腦代謝藥物的速度加快了,之後,為了保持療效,醫生就不得不持續增加開藥的劑量。

關於過動症的另一個真相是:
很多孩子即使不吃藥,隨著年齡的增長,過動的症狀也會“不藥而愈”。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通過意志力練習(mindfulness practice)、心智力訓練(Mind Training),人們是可以學會注意力集中的技巧,從而對抗過動症狀的。
相關心智力訓練,可參考 >> https://wp.me/PbsKhA-qB

法國精神病學家蘭德曼(Patrick Landman)認為,與其給孩子吃藥,不如支持學校的教育改革,比如限制螢幕時間,增加課間休息時間,支持更加健康的低糖、少咖啡因食品,考慮營養攝入比例,“這樣的做法能夠降低ADHD的診斷率,以及遏制數百萬美國兒童用藥的暴漲趨勢。”

>>預約行為檢測
立即加入Line好友,有客服人員為您服務
台北中心:@sotpe
新竹中心:@sohsc

“過動”究竟是“魔咒”還是“禮物”

有趣的是,很多科學家甚至不認為“過動症”是一種真正的疾病。
法國精神病學家蘭德曼把“過動症”描述為一種“定制疾病”,用來滿足已經存在化學藥品(比如利他能)的“市場需要”。蘭德曼說:“現在,利他能越來越多地被醫生開給兒童,甚至已經成為很多學生的學術興奮劑——學生一族的鴉片。”

隨著ADHD的診斷率不停地增長,在美國,從1970年代開始,利他能的開方率每六年就翻一番,在上世紀90年代,甚至短短5年中就增加了4倍。“過動症”診斷率不斷飆升的背後,一面是“怕輸”的家長和孩子,一面是衡量所謂成功的單一“標準”,一面是“怕麻煩”“希望孩子坐著不動”的學校,還有一面是製藥產業巨大利潤的推動。

1999年,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科學家發現人類身上存在一種與過動症高度相關的基因7R,這種基因如今被稱為“探索者基因”,簡單來說,擁有這種基因的人,更加好奇,更喜歡冒險,也更加好動。

美國項目實驗室的研究者Bill Allsopp說:“那些在科學技術項目上超越同齡人的孩子們,幾乎都展示出了典型的探索者基因的特點——他們把舊的機器拆開,並且在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打破固有模式,用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法把零部件重新組合起來,他們是真正的發明家。”

幾年相處下來,Bill發現,他眼裡的許多“小發明家”在醫生那裡都是典型的“過動症患者”,世界上很多最成功的人據說都有過動症——比如:愛迪生和電話的發明者貝爾,比如:比爾·蓋茨和維珍公司的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籃球明星邁克爾·喬丹、動畫大師沃爾特·迪士尼、搖滾明星約翰·列儂、歌壇天后小甜甜布蘭妮等,都承認或被認為是過動症患者……

所以,過動症究竟是“毛病”還是“禮物”?
在醫學界和科學界,這仍然是令許多人爭論不休的問題。
給過動症孩子吃藥,究竟是幫助他們“恢復正常”呢,還是在扼殺他們的天賦呢?沒人能回答。

如果您覺得孩子有過動症或是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過大的現象,想要找尋合適的行為訓練方法,您可以選擇👉兒童學習行為檢測,認識孩子行為模式及背後動機,給予適當的行為訓練建議,讓孩子少走彎路,更快速的融入社交生活中。

預約諮詢專線:台北02-27335338 轉 211 林老師,新竹03-6577638廖老師
立即加入Line好友,有客服人員為您服務
台北中心:@sotpe
新竹中心:@sohsc

歡迎加入橙智Line@洽詢

延伸閱讀

相關活動

Scroll to top
Call Now Button